分类:

搜索到相关结果 2542 条

走在主旋律电影类型化的道路上:评《唐山大地震》剧作特色

作者: 刘一兵(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来源:电影艺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主旋律电影始终存在一个如何赢得普通观众青睐的问题。尤其是在电影已经走向市场化的今天,这个问题更加紧迫。由于这类电影在题材和表现形式上往往过于严肃,进入院线与那些纯粹的商业片竞争就难...

亲情“余震”的影像创作:摄影指导吕乐谈《唐山大地震》

作者: 陈之远,褚天舒(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  来源:电影艺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第一次接触跟《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的第一次接触是在2009年的新年之后春节之前。当时冯小刚导演和制片主任胡晓峰约我一块儿去唐山看景,并把剧本电邮给了我。春节前,我们特意安排了三天时...

创造的真实:美术指导霍廷霄谈《唐山大地震》

作者: 张丹青(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  来源:电影艺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2009年,霍廷霄在中影数字基地最大的棚进行《苏乞儿》的美术制作,当时冯小刚也在基地进行《非诚勿扰》的后期,见到了《苏乞儿》开篇那场最大的景,之后与霍廷霄约好下部影片《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的叙事和市场营销评析

作者: 张元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来源:中国电影市场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唐山大地震》自7月22日公映以来,票房成绩势如破竹,一路创造多项中国电影票房的新纪录,继单场票房10万元、零点点映票房300万元、首日票房3790万元、单日票房5250万元、3天...

电影《唐山大地震》评论:在“极限性”中回到“原初”的感情

作者: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  来源:当代电影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一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具有一种“极限性”的电影。这种“极限性”的来源在于人类所无能为力的大灾难会将人性的困境推向极致,使得我们沉入一种极限的深渊之中难以自拔。而这种“...

生存困境与世俗超越:《唐山大地震》中的悲剧意识

作者: 庞弘(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来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悲剧意识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处于永恒的在场状态。影片《唐山大地震》不仅描画了个体人所遭逢的严酷生存困境,更展现出悲剧英雄对于困境最坚定的世俗超越,在带给人们灵魂洗礼的同时,也指向了整个...

《唐山大地震》的震撼

作者: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  来源:中关村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冯小刚在这里也彻底脱离了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思考人性的第五代的角度,具有了一种超文化的特色。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是一部被期待很久的电影,也是今天成为公众焦点的一部电影。它带来的...

电影《唐山大地震》中角色李元妮的符号学分析

作者: 徐洁玮(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来源:电影评介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李元妮是《唐山大地震》中的主要角色,也是整部影片从头到尾所围绕的重点人物。卡西尔说,人是符号化的动物,符号是人的本质。虽然李元妮只是一部电影中的角色,但是从她身上,我们仍然能看到符...

脊柱脊髓损伤的过去与现在--唐山大地震后的30年回顾

作者: 胥少汀,刘树清(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  (100070))  来源:中华骨科杂志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造成了大批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引起了我国骨科界对脊柱脊髓损伤临床与研究的重视。1986年在庐山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会议[1],推动了脊柱脊...

电影歌声里的时代变迁: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流行歌曲分析

作者: 曾姝(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来源:文学界(理论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音乐是当代电影视听文本中不可或缺的符号形式,流行歌曲由于其大众文化性质更是在电影文本结构中起到独特而深刻的意指作用,成为电影重要的表征手段。本文以电影《唐山大地震》为例,对其中选用...